传统古村落 美丽新经济——金华市财政助力古村落旧貌改新颜
7月25日,中国财经报刊登《传统古村落 美丽新经济》,报道在“千万工程”推进下,金华市财政不断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,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,助力传统村落旧貌改新颜,农民幸福感、获得感不断提升。全文如下:
传统古村落 美丽新经济
烟雨弥漫中,沿着粉墙黛瓦,踏着石板路,穿过长长的弄堂,和三三两两的人群打个照面。“这几年,来我们新光村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了。”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虞宅乡党委书记毛悦笑着说。
新光村,位于金华山脉群山之中,村域面积5平方公里,是虞宅乡下辖行政村,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洪武二年(1369年)。整个村子以四进厅堂为中轴线,东西分列六幢厢房,厅厢共78间,两横两纵的街巷,形成一个大“井”字,被誉为“江南乔家大院”。2012年,新光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。
“豆腐皮怎么是黑的啊?”我们循着声音走进廿玖间里——一座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单栋古建筑,非物质文化豆腐皮捞制技艺传承人方根林,正用手比划着“揭秘”:“我用本地黄豆掺进一定比例的黑芝麻,这样豆腐皮不仅润肠滋补,还耐储存,放一个礼拜都不会变质。”方根林介绍说:“新光村原本主要是搞水晶加工业,对环境污染特别严重。现在环境好了,交通方便,人流量也大,政府还有很多补贴,好多小年轻都来创业,我也想宣传宣传自家的豆腐皮。”
据了解,今年春节假期,这个仅有1000多人的小村子,累计接待游客超过6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超500万元。
“乡村整治我们真的是下了决心,一鼓作气关停了近300家水晶加工点,同时,把其余企业都集中到了水晶产业园生产。”毛悦说。2012年,浦江县斥资20亿元建立了4个现代化水晶产业园,按照“园区集聚、统一治污、产业提升”的思路,将乡镇的“低小散”作坊淘汰、整合,分批搬进了产业园。一位从事光学玻璃透镜生产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,2016年搬入产业园后,由于水晶产业形成了集聚,实现了规模化生产,企业从原本的水晶加工作坊快速成长起来,去年产值突破2500万元。
随着“千万工程”的扎实推进,不仅传统水晶产业找到了发展的路径,新光村还通过探索“古村落+创客+农文旅”的发展模式,从乡村旅游的“拥挤赛道”上突出重围。毛悦介绍:“在财政支持下,我们委托省古建筑设计院完成了《新光古村落保护开发规划》,整旧如故,以存其真,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,修缮诒榖堂、双井房、廿九间里等古建筑、拆除不协调房屋、优化村口景观;投入600余万元对村大会堂、诒榖堂和全村亮化景观进行了提升。为了吸引创客们入驻,我们还提供了3年免租期。”目前,青年创客店铺达60家,新光村已成为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。
“白墙黑瓦,这房子好有设计感啊。我们网上订的就是这家。”前来游玩的小戴兴奋地说。她告诉记者,听说这里很有历史感,特意从上海过来看看。看到记者,出门迎接客人的赵大姐说:“这几年开了民宿和农家乐,大家都不愁挣不到钱了。村里早年出去的人,很多都回来了。”
毛悦介绍,现在新光村共有民宿12家、农家乐25家,每年营业额可达860万元,被评为省级农家乐集聚村,带动村内就业109人。
位于虞宅乡马岭脚村的不舍野马岭中国村曾一度火爆全网,被称为“记忆中的外婆家”。不舍野马岭酒店管家告诉记者:“‘适合现代人居住,又保留600年的历史,让人和历史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’是我们整体的设计理念。”不舍野马岭依山而建,古朴厚重的石阶小路是世世代代以来的古道;周围的绿植是上百年的古树、600年的糙叶榆、1200年的香榧树;77间客房是由26栋老宅改造的,房子原有的石基、黄土立面、布满苔藓的黑瓦都被一一保留。
“不舍野马岭项目,双方谈了5年。今天来看,我们都做了正确的决定。”毛悦告诉记者。
据了解,新光村目前正引入多家企业,打造高端酒店项目、建设临水商业街、发展茜溪农科园等。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基础上,充分挖掘美丽经济潜力,布局乡村旅游、休闲康养、农产品精深加工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,形成业态更新保持流量增长、流量增长带动村民创收项目升级的旅游致富良性循环。
“千万工程”让古老的村落摆脱工业污染,焕然一新,古宅大院重现历史韵味,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人。
浙江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,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是“千万工程”中的一项重要工作。自2013年起,全省每年落实一批重点村和一般村建设任务。省财政对一、二类县市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平均每村分别补助700万元、500万元,对一般村按照经济发展水平、年度工作绩效考评等因素给予奖补,由市县统筹安排用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。省财政已累计安排34.3亿元,支持实施11批共475个重点村、2309个一般村保护利用项目。